隧道防水板存在问题及机理分析
针对前有仰拱、衬砌设计方案严格控制,但仍未缓解。经现场调研及排查,认为渗漏水的原因主要是隧道在高地应力、富水情况下,围岩破碎、节理发育为地下水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隧道开挖卸荷造成地下水沿地层结构构造裂隙朝隧道开挖面运移,当初期支护完成后,渗水压力逐渐增大,开挖面至二次衬砌里程段初期支护表面可明显看到有大量股状、雨滴状水渗出,因此时仰拱还未开挖,地下水压力积聚在初支周边,尽管初支厚度最低达24cm,仍有多处发生突水情况,并自二衬台车至掌子面渗漏水处单延米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趋势,可见仰拱开挖后地下水可沿初期支护和围岩间的间隙从仰拱开挖面涌出,仰拱开挖后可明显看到地下水富集,深度达1m多,需2台高压水泵同时运输至中央水沟才可进行下一步工序。抽水完成后可明显看到有大量的泥塑状、粘土状出漏,其中的一部分是因为地下水的运移将隧道附近围岩裂隙中存在的全风化粘土、粉质粘土等携带出来,另一部分是因为千枚岩遇水泥化,随着地下水的运移被携带出来。
仰拱在原设计方案下严格施工完成后,仰拱和二次衬砌段间的地下水压再次积聚,尽管已有大量地下水从前段渗流出来,但对于埋深1km多的大范围山体而言,已经渗流的水对隧道围岩结构长期承受的水压不会减小,在铺挂防水板时可见初支表面仍然有不少渗水呈股状流出或喷出,施工现场采用了小直径有孔波纹管铺设在渗漏水处,并引到边墙处的10cm有孔波纹管,并用土工织物和止水条进行密封。二次衬砌施工完后30m内有多处路基调平层冒水情况,30m后到临近隧道口200m处渗漏水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原因是隧道二衬施工完成后地应力重新分和地下水压力重新分布,故距隧道口近的位置地下水压力较小,发生渗漏水的情况相对较少,距离仰拱开挖越近,隧道围岩周边衬砌水压力越小。在埋深大富水复杂围岩地质条件下,由于地应力高水压高等原因,采用原设计方案施工存在一定缺陷,隧道防排水施工经过严格的防水板铺设焊接,并由质检工程师多次检查合格方可进行下一步工序,初支表面渗漏水处又安设了导水波纹管,衬砌端头接口也安设了止水带、止水条,衬砌厚度达40~60cm钢筋混凝土。
引起衬砌施工完渗漏水的关键点在于地下水压力过大,从原有防水板与仰拱填充层接触的位置渗漏而出,也就是在较高压力情况下,使得地下水透过防水板和浇筑混凝土的缝隙,在衬砌浇筑过程中或者浇筑完成凝固过程中即开始发生渗透压,进而导致二次衬砌端头渗水,故仰拱和衬砌及防水板间连接的位置是防治隧道渗漏水的关键因素,而由于普通隧道一般不需考虑该因素,故不易被发现。